孔德淇
“学生都已放假离校的幼儿园、学校,以及节假日休市的证券管理部门,还一刀切地安排人员值班,以应付检查,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催生了把值班当成谋取加班费的手段等不良现象。”春节前夕,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上,有网友吐槽节假日期间,一些单位的强制加班过于形式主义(2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坐班不做事”“领导不走我不走”“唯时长论加班”的形式主义加班,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说“再次”,是因为相关话题饱受诟病已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掀起舆论漩涡。这也从侧面说明,“形式主义加班”带来的工作变味儿、个人生活受影响的阴云从未消散,已然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本无需加班,一些人仍然“装模作样”,将职场变成秀场,让加班沦为一种做作的“表演”。对于下属来说,是为了表演给上级看,一些员工还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声张、刷存在感。而有的领导下班后喜欢耗在办公室,还不喜欢员工比他先下班,强行让员工“陪绑”。
“形式主义加班”甚为流行,并俨然成风,成了“潜规则”,已是职场之痛。对于置身其中的员工,更是对时间与精力的“虚耗”,也让自己陷入“内卷化”,个体努力无的放矢、付诸东流,而在很多企业单位,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加班费与补休制度,因此,这种形式主义还会损害员工的切身利益。
我们不盲目反对“加班文化”,如确是工作所需,且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加班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奉献和奋斗,但客观而言,未必每一个岗位、每一天都有那么多工作可做,走形式、摆阵势、做样子,一切工作看表面的加班,无疑是对奋斗精神的消磨和玷污。当一些企业通过“加班文化”,给员工“打鸡血”、洗脑,不少企业盛行“狼性文化”,不加班反倒成了“怠懈”“不认真”的代名词时,“加班文化”便逐渐异化为滋生“形式主义加班”的温床。
“形式主义加班”导致工作无序低效,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反效率的,必须得到遏制。而根除这类职场乱象,还得纠偏员工错误观念、整治病态的“加班文化”。而出现“表演型人格”的症状不能只怪劳动者阿谀奉承,被“形式主义加班”钳制的职场人已身心俱疲。在这场奋斗氛围的异变中,更该反思的是企业自身及其制度设计。
市场主体自觉尊重、善待劳动者,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公正考核劳动效率与劳动质量,方能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和价值。也只有让劳动者都能通过努力获得应有报酬,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护,“形式主义加班”才会失去生存土壤,最终收获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