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明州论坛
“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是奇葩逻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1-05-20 10:06:33  稿源: 宁波日报

  易其洋

  7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6次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3项国家专利、100余项国家、省、市技术创新奖……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的鹿新弟,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我国内燃机行业柴油机装调与试验知名专家型技能人才,主导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调试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柴油机调试大王”之名誉满全球,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首届辽宁工匠等荣誉称号。

  新华社报道称鹿新弟为“大国工匠”,但让鹿新弟和多次报道他的新华社记者不解的是,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鹿新弟多次申报,却迟迟评不上高级职称,单位一个“同意”的章成为最大“拦路虎”。

  两年多前,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工人参评正高职称。按照大连市和辽宁省的3个文件规定,发明多、创造多、获奖多的鹿新弟,均符合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资格要求。兴奋得几夜没睡的鹿新弟,上报材料后,却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国家有政策,下面不执行,确实可恶。这家公司负责人的一番话,为何以出现这样的“怪事”,作了极好的注解。

  当鹿新弟向公司有关部门请示,并要求公司在申报材料上盖章时,负责人却回复说:“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高级工程师,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工人没有资格评。”工人可以评职称,市里、省里、国家的政策规定得一清二楚。那位负责人说“工人没有资格评”,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对政策的软抵抗、不执行;至于把“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当作不让一名优秀工人评职称的挡箭牌,更是荒唐至极的奇葩逻辑!

  就算是在鹿新弟之前,这家企业没有一名技术人员评上过正高级工程师,也不代表不该有人成为“第一个”。恰恰相反,如果负责人真是为企业发展“负责”,为职工利益着想,那更应该做的是,想方设法培育“第一个”,示范引领更多工人成长成才,而不是变着法子阻拦“先行者”。

  职称评选,在公平公正的标准下,只要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评,都应该评得上。一家企业,有评得上正高职称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得益,别的人也会跟着得利,大家应该支持、高兴,而不是反对、沮丧才对。就像鹿新弟,近年来,他累计完成创新成果526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若说“别人有想法”,那一定是“自己好不了,别人也不该好”的嫉妒心理甚或社会文化在作怪。它的实质是,除非人人都一个样,不然,就算某人再优秀,他的成功能让大家“利益均沾”,也会不由自主地心生妒意,设法阻拦,弄得个“你没我没全都没”才肯安心。

  除非真的不想自家企业有正高工程师,不然,按照那名负责人对待鹿新弟的逻辑,这家企业永远不可能有正高工程师。这也不排除另一种心理对鹿新弟的影响——你一个工人,除了会技术,没学历,没文凭,没留学经历,凭什么像“出身正统”者那样评正高职称。这可以说是一种“身份歧视”,也可以算是一种嫉妒心理、社会文化。只是,在以技术立身的企业里,存在这样的心理和文化,让人匪夷所思。

  这样的嫉妒心理或社会文化,不光在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存在,在各种职场也普遍存在。它所造成的恶果就是,在评价人才时,只论“身份”而不管实绩。没“身份”者,就算干得再好,创造了再大价值,也往往“低人一等”;若有这样那样的发展机会,更会因“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等借口被否定。

  无论是做事还是创新,让会干事、肯干事、干成事者得到承认和肯定,让其工作干劲和创新活力充分迸发,都是关键。我们鼓励上进,激励创新,首先要打破的就是“你评上了,怕别人有想法”的奇葩逻辑。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问出处。考核和评价人才,应该突出结果导向和实绩导向,打破学历、“帽子”、平台等限制,谁有“两把刷子”就支持谁、肯定谁,不让鹿新弟那样的创新人才流泪心寒,不让更多人才因为“无用武之地”而不得不“默默忍受”,甚至无可奈何地“同流合污”。

编辑:郑晓华
 
以“薪”留人,正是另一种以“心”留人
· 不妨为“非必要不返乡”制定行动指南
· 专题:《明州论坛》思想与学术特色研讨会
· 办好《民法典》“第一案”意义如同“第一枪”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