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元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形象概括,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绿水青山”,既有陆上的,也包括海上的。
近日,2则关于大黄鱼的新闻引起大家关注。一是象山渔民在东海一网捕获2450多公斤大黄鱼,单条重量多在0.5公斤以上;一是《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被列为2021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拟奖项目。
一网捕上2450多公斤野生大黄鱼,近30年未见过。而在三四十年前,它们多得“造反”,旺发时一网可捕获5万公斤,最便宜时半公斤只卖几分钱。后来,由于滥捕导致大黄鱼濒临灭绝,其价格也涨到天价,从平民饭桌上的普通菜变为“东海珍品”。人类的无节制行为导致自然界的惩罚,令人唏嘘,有网友感叹“为大黄鱼哭泣”。幸好我们吸取了教训。得益于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禁渔政策与大规模鱼苗放流,如今,一网能捕获数千公斤大黄鱼,显示原先渐趋枯竭的东海渔业资源得以部分修复。但我们仍不能盲目乐观,而应继续保护海上的“绿水青山”,优化海上的“金山银山”。
这是浙江海洋强省与宁波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2021年,省里召开海洋强省建设推进会,提出加快建设依海富民、向海图强、人海和谐的海洋强省。去年12月,宁波也出台了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护海洋蓝色家园、提升海洋综合治理能力等,2025年初步确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地位。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据统计,2020年宁波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674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量比重约为18%。有关规划已将现代海洋渔业列入四大涉海支柱产业,但仍待做优做强。应处理好“量增”与“质优”的关系,有节制地捕而不宜片面追求超量捕捞,应辅以远海与钓钩作业。此次捕获的两三斤大黄鱼,其中不少可能是越冬的怀卵亲鱼,若如此,冬捕大黄鱼更应慎重,以利渔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高效地实施休渔禁渔及全面监管。每年夏季3个半月的休渔期对保护幼鱼资源、促进东海渔场修复意义重大,但还需加强保护力度。在此期间,某些禁渔禁售幼鱼措施,有时执行不严,在禁捕的6种重点保护品种中,未达到最小规格的幼鱼照捕,禁止销售的幼鱼(如筷子般大小的带鱼)照卖。今后应多部门联动施以更严格管理。
持续、高效地实施鱼苗放流。这是修复渔业资源的治本之策。自2013年起,市里累计投入资金约8千万元,放流苗种逾60亿尾(颗),包括大黄鱼、日本对虾、黄姑鱼、石斑鱼等,有力地提升了近岸海域渔业资源丰度,大黄鱼、黑鲷等濒临绝种的品种如今焕发生机。据统计,每放流1万尾大黄鱼鱼苗,可收获87公斤商品鱼;据信息技术监测,本地捕获的大黄鱼,8成出自放流的鱼苗。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投放品种,提升鱼苗成活率。
坚持科技兴海,提高海产养殖科技水平及相关研究水平,推出更多水产新品种。近年来,以宁大水产科研团队为主力军,我市渔业科研在大黄鱼人工养殖、加工及全产业链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大黄鱼“甬岱1号”、缢蛏“甬乐1号”、大黄鱼“东海1号”、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等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今后,还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创新水平,攻克更多研究难关(如难度很大的鲳鱼人工养殖)。
系统推进海洋污染防治,提高治理水平。多年前,笔者曾参与人文因素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认为,由于沿海近岸工业化进程尤其是石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日渐增多,导致海域赤潮及海水富氧化、滨海湿地退化等,对东海渔业资源构成威胁,给海洋生态敲响了警钟。要让东海渔业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海上的“绿水青山”,就必须把海洋污染防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协力推进,打造鱼类乃至人类的“蓝色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