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岩平
创新,是省十五次党代会的高频词。全会报告阐释的“11方面重要遵循”,首要遵循是“创新引领”;“五大工作导向”,首要导向是“创新制胜”;“10个着力主要任务”,首要任务是“创新驱动”。特别是全会作出的两大战略部署——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以及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更是进一步明晰了人才强省战略的新目标新定位,彰显了省委大抓人才、大兴人才,跻身世界人才科创舞台的信心和决心。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的价值与地位更加凸显,作为第一资源与核心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大。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为关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人才为内核的创新能力建设,把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作为打造创新高地的重要抓手,积极出台政策,形成良好的体制环境,为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实事求是地讲,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人才支撑、创新引领作用发挥还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方面,创新基础难以支撑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发展,特别是集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存在明显短板;另一方面,创新能力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科技含量较高的创新成果不多。以专利授权为例,尽管我市的专利授权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但代表科技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比例仍然偏低。这种状况阻碍了创新要素向宁波的快速集聚,遏制了宁波创新发展的潜力,成为宁波制造迈向宁波智造的一大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市作为浙江人才拼图中的重要板块,在实现省党代会报告确立的人才发展目标中,大有可为。
当前,我市正在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八八战略”再深化,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必须深化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人才为根本的创新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开放揽才、产业聚智的工作定位,持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更加积极开放的海内外人才集聚计划,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加快集聚一大批引领创新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和一大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人才。
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比拼。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在哪里,项目就在哪里,资本就在哪里,创新引领的先发优势就汇聚到哪里。汇聚创新因子、赋能创新发展、打造创新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智力成果转化体系、人才智力流动体系、人才收入分配体系、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方方面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智力是一种生产要素,是一种稀缺资源,应按照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建立起畅通、规范、有序的人才智力流动系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一整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相协调,充分体现劳动及要素投入与效益回报相统一的收入分配系统,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创新团队的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绩效评价、职称评定和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以技术股份、奖励股份、期权股份为主的新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研发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同时,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精神,营造“惜才、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充分激活“两个先行”的创新因子,推动宁波“人才链”“创新链”更加精准赋能“产业链”迭代跃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