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  特邀专栏  >  江海文集
多一些直达心灵的“自问”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2-08-24 09:56:50  稿源: 宁波日报

  罗浩声

    

  “争先劲头足不足”“担当精神够不够”“为民情怀深不深”“底线思维牢不牢”“法纪意识严不严”……宁波“五问五破五比五先”机关作风建设专项行动,把“问”放在了首位。用心答好这一“问”,“醒醒脑、提提神”,“红红脸、出出汗”,有利于深化专项行动的成效。不仅如此,对党员干部而言,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应多一些直达心灵的“自问”。

  这里所说的“自问”,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自我实践、反思和再实践的淬炼方式。从中国历史上看,传统的儒家学说,是特别注重和强调“自问”“自省”“自励”的。“反躬自问”“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类似论述和典故多如牛毛。在佛教中,亦有“闭门思过”“面壁思过”“闭关修炼”等提升本我、参禅悟道的修行,实际上也是一种“自问”。就连宁波方言讲的“前半夜忖忖自家,后半夜忖忖人家”,也有“自问”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自省的政党,很善于在“自问”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发展规律、校正前进方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回望历史征程,从革命年代、建设时期到改革岁月,每打完一场仗、建完一项工程、推进一项改革,我们党都会联系实际及时总结反思,发扬优点,纠正失误。在不断“自问”和总结中,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性修养方面,很多老一辈革命家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比如,陈毅元帅就是一个敢于“自问”的典范,有诗为证:“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这是对权位、名利、诱惑的“自问”,有了这种直达心灵的“自问”,才会有“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的清醒和告诫。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勇于在抵制诱惑中涤荡心灵,方能在涵养省察中实现“内在超越”。

  “自问”,难在“真问”。这种“真问”,强调的是“直达心灵”,是一种敢于触及本质、要害的自省活动,是告别了浮躁喧嚣、追逐功利的行为自律。现实中,有不少只是浮光掠影、自欺欺人式地“自问”,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省自察。比如,有的人搞总结,也会做一些“自问”的文章,但往往讲成绩洋洋洒洒、滔滔不绝,谈问题遮遮掩掩、草草收兵,这种虎头蛇尾、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的“自问”,意义何在?有的工作出了纰漏,第一反应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便查找根源,也是奔着回避责任去的……这些显然背离“真问”的要求。

  “自问”,贵在“常问”。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犯了错误的领导干部在镜头前痛心疾首,后悔、感叹自己为何不能早些省悟。有的出身寒门,“从小就痛恨贪官”,走上领导岗位后自己却成了贪官;有的入党时誓言“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主政一方后却蜕化成政治上的“两面人”……大量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诱惑之中,如不加强觉悟的锤炼,把“自问”变成自律的一种习惯,是非界线就容易模糊,思想防线就容易被攻破。到头来,就有可能“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自问”,是一门“学问”。在义与利、是与非、公与私、正与邪、苦与乐等问题面前,多一些“自问”、多一些反思、多一些内自省,我们才能心明眼亮,看得远、走得正、行得稳,才能不负组织的重托、群众的厚望。

编辑:郑晓华
 
专题: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 不再查验核酸证明 是科学化人性化的防疫
· “职业考生”暴露唯名校唯分数的功利心态
· 别再折腾商家的招牌了!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