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海
干部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需要“反复抓、抓反复”。在此消彼长的“较量”中,好作风不去“争抢赛道,领先领跑”,不好的风气就会“乘虚而入,渐成气候”。在“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中,“五破”是一张必答卷,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的大考。
“躺平”,是时下颇有市场的一个流行词,传递着一种不求作为的浮世心态。对此,该如何看待?是选择逃避现实、随波逐流,还是保持警醒、划清界限?这考验着干部的素养和觉悟。必须清醒地看到,离开了脚踏实地的奋斗,妄想通过“躺平”实现“躺赢”,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无论哪个社会、哪个领域、哪个阶层,都不会有这样的“好事”。“躺平”者,其实是“躺不平”的,抱有这种幻想的人,早晚要付出代价。只有远离混日子的消极人生态度,拿出干事创业、勇于争先的干劲、拼劲、闯劲,才能创造一流业绩,才有人生的不同凡响,才能问心无愧,值得回味。
“怕担责”,是比较典型的“机关病”。带有这种病灶的同志,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得失。在“多干多担责,少干少担责,不干不担责”思想的主导下,遇到急难险重任务,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这种鸵鸟心态虽存在于少数人身上,但危害不容小觑。一方面,由此带来的推诿扯皮,影响了机关运转的效率,本来一天能办好的事,可能要拖上十天半月。再则,扯皮、内耗,对单位风气、士气的损害是极大的。离开了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同志之间也难免产生一些间隙。“有为才能有位”,能担责是一名干部格局、能力的体现。这样的干部,可能会受一时之累,吃一时之亏,但从长远看,一定是不会吃亏的。既然选择了“人民公仆”这一角色,就不能做无求、无为、无功的“公堂木偶”。
“不走心”,是服务群众的大忌,其本质是衙门习气、官僚做派的“衍生品”,根子在于不接地气、群众观念淡薄。比如,有的人“作秀”胜于“做事”,下基层把走过多少地方、跑了多少点当作成绩。美其名曰“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实际对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愿望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下基层”,反而疏远了与群众的感情。不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下基层”,能指望群众打心眼里认同、在工作上全力支持配合你?一个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党,岂能允许这种“官老爷”做派存在?
安全生产,人命关天。但在有些干部的思想观念里,还存在着“碰运气”的心理。特别是在一些与自然灾害影响联系密切的领域,“靠天吃饭”“听天由命”的观点甚有市场。这种观念显然是不对的。无数惨痛的事故教训告诉我们,安全生产是“100-1=0”的关系,容不得半点闪失,做不到“万无一失”,就可能“一失万无”。只有把各种风险、问题想在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打起精神”抓安全,持之以恒抓安全,把除险保安的工作抓得实之又实、细之又细,才能守住底线、不踩红线。这是对群众安危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其实,倘若离开积极履职,哪有什么“好运气”可言?
“知敬畏,守规矩”,这是党员干部立身做人的基础,也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但在纪律规矩面前,总有那么一些同志抱着无所畏的心理。有的要求别人“马列主义”,要求自己“自由主义”;有的言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有的遇事习惯于随大流、跟着感觉走,等等。这些是不足取的。每名党员干部都是党风廉政的风向标,应知责于心、担责于身,遇事想规矩、做事讲规矩,做规矩的坚定捍卫者。
俗话说得好,有破才有立。一个地方的风气,总是在革除积弊中升华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破除“混日子”“怕担责”“不走心”“碰运气”“没规矩”等“五破”中,见担当,见成效,见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