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规定》明确指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规定》修订和贯彻实施等问题,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难点是解决能下问题,主要是怎样把那些存在一定问题、但还不到严重违纪违法程度的干部调整下来”。
干部的上与下,是一个有机整体。按理说,干部能上就要能下,能下也要能上。说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和难点是解决能下问题,是因为能上和能下不协调、不一致,甚至出现了严重错位,往往是“能上”易而“能下”难,甚至是“只能上”而“不能下”。这必然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邓小平同志曾在《执政党的干部问题》中说,“多少年来,我们对干部就是包下来,能上不能下。现在看来,副作用很大。我们面前摆着这个难题,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唯一的出路是要能下。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
领导干部的职位是有定数的,那些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庸懒散躺、推拖绕躲,严重贻误事业的干部被提拔了、重用了,占着位子,管着事情,那些敢担当、能作为、善作为,拼搏奋进、诚实硬气的干部,就会被晾在一边。就整个干部队伍来说,这虽然不是“主调”,但用什么样的人、怎么用人,会形成导向,会影响风气。该下者不能下、下不来,败坏的是用人风气和政治生态,会挫伤一些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有些领导干部应该“下”,那就说明,他们当初“上”是有问题的。领导干部不该上却上去了,有的跟选人用人者失察失误有关,有的则跟用人腐败有关。庸者、劣者上去了,不管是看错、用错了人,还是其中存在腐败不正之风,都应该及时得到纠正。不然,就是错上加错。而纠正用人不当的问题,主事者为维护面子或利益考虑,往往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甚至会设置障碍,故意干扰阻挠。
党员干部“能上”,自然欢喜,但不管是啥原因,要让一个领导干部下来,显然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可能难乎其难。这跟长期存在“能上不能下”的官场惯性有关,也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能下”有关。领导干部下来了,只要不是严重违纪违法,就不宜全面否定,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让其“人岗相适”;如果其能“卧薪尝胆”“知耻而后勇”,还应该大胆起用。“能下”一旦成为常态,形成风气,能上和能下就能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我在网上看相关新闻的跟评,许多人认为,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是顽症痼疾,对领导干部“能下”持观望和怀疑态度。我们党能办大事、会办难事,只要下定决心,认真对待,就没有办不成、办不好的事。党的十八大之后,正风肃纪,整治“四风”,一开始,许多人并不相信能真抓实查、长抓不懈。结果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一年接着一年干,刮了多年的吃喝风被刹住了,公车腐败的“硬骨头”被啃下来了,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就像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所说,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只能见实效,不能放空炮。要用活生生的案例,让党员干部相信这不是玩虚的,而是动真格。不然,不仅会冷了一些党员干部的心,也会让群众失望,损害我们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