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辣评原创
推广“一医一患”功夫其实该下在诊室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6-14 09:59:00  稿源: 宁波日报—中国宁波网

  木须虫

  北京市新一轮医改,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同时,今年可以期待的一大亮点,是“一医一患”模式将持续推广。由于就诊量大等原因,不少医院还存在大量患者挤在一位医生诊桌前的问题,不利于患者隐私保护和诊疗效率。(6月13日《新京报》)

  应当说“一医一患”本该是就医与服务的基本原则,因为一对一一方面有利于保证诊疗的私密性,防止暴露诊断流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身体隐私和病情隐私,保护就医者起码的隐私权利;另一方面则有利于保证诊疗服务的“免打扰”的权利,使得患者就医更有受尊重感,也使得医生可以将精力都集中在一个患者身上,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按理说这种于医患都有利的模式,会得到共同的认同和自觉的遵循,然而恰恰相反,大量患者挤在一间诊室内是很多医院的惯常景象,甚至在北京这样医疗资源丰富地区也有普遍性,这本身就值得拷问。其实,患者宁愿放弃隐私也要挤进诊室就诊,对就病效率的诉求优先于隐私安全的诉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就医难的现状,同时,也反映出就医者对就医秩序缺乏信任,比如,担心被插队。这是种基于环境的行为选择,往往患者少时,大家都挤进诊室的情况很少,反之则越多。

  很显然,推广“一医一患”模式,并不是简单地让医生把患者都请出诊室,恰恰相反,患者越多医生调节与控制秩序的能力就越弱,如果强行推行,则会耗费大量精力。可见,想要实现“一医一患”,更大的功夫都在诊室之外,即把服务都做到患者的心坎上,在患者就医心理诉求与维护就医秩序之间求得平衡。

  其一应当提高患者就医挂号预约的精准程度,尽量将号段与诊疗的时段精确地结合起来,增强患者对就医时间的掌控感,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去盲目扎堆,付出不必要的等候时间。其二应当适应增加就医前的引导与服务,解答患者就医的一些问题,提出注意事项,乃至讲解一些相关的医学常识。其三改善候医环境与条件,提高针对患者的疏散与休闲功能。其四不断增强按号就医的秩序公信,杜绝“人情医”的干扰,消除“破窗效应”的心理影响。

  同时,推广“一医一患”也需加强文明就医的社会教育与引导,主要是增进尊重和保护就医隐私的共识,看病不扎堆诊室既是尊重他人也是保护自己;提高排队轮候的规则意识,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从维护秩序提高整体效率中获得自己的便利。此外,患者就医扎堆根子还是医疗资源短缺,也应不断加强,当然这非一日之功。

编辑:郑晓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要建更有效资本市场
· 养狗:责任和权利一样大
· “职务犯罪低龄化”,年龄不是要害问题
· 破解择校热难题,“名校+”加什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最多跑一次”不该有迈不过去的坎
这样的“有偿代办”还是没有的好
观点集粹(gdjc)
下班不发工作信息?减负落实喜忧参半
“为工作群所累”的根源是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