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一场艰难的“寻找之旅”——电影《千与千寻》观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7-09 10:25:30  稿源: 宁波日报

  ——电影《千与千寻》观后

  《千与千寻》电影海报

  清宸

  宫崎骏的电影,往往多解。不同的观众从各自的视角有不同的解读。《千与千寻》也一样。有人说它是一部关于环保的电影,有人说它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也有人认为影片分明在讲述人类与命运之间永恒的抗争。然而宫崎骏说了:“这部影片是拍给10岁孩子看的。”确实,影片讲述的是一个10岁女孩的奇幻经历。

  片中的小姑娘千寻跟随父母搬了新家,由此闯入一个奇特的世界:其间充斥着贪婪成性的各种怪物,连千寻的父母也因贪吃无度而变成了猪。幸而在一个能化身白龙的少年帮助下,千寻留在了汤婆婆处工作。工作的前提是:汤婆婆将剥夺“千寻”名字中的那个“寻”字。于是“千寻”成了“千”。影片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寻”的故事:千寻立志寻回父母,寻回自己的原名。

  奇特世界中有一个叫作“汤屋”的幻境,乃是供八百万神明洗濯污垢的地方。千寻在汤屋工作时见证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最触目惊心的是那由一摊子烂泥构成的河神。千寻帮他清理净体内的工业垃圾后,河神送给她一颗丸子作为回报。后来,千寻用这颗神丸解救了因偷窃钱婆婆印章而受伤的白龙,还有那个神秘鬼怪无脸男。千寻渐渐发现,汤屋内的诸位尽管大多见钱眼开,但也有知恩图报的河神、面冷心热的锅炉爷爷、富有正义感的钱婆婆……

  《千与千寻》蕴含了不少隐喻。最明显的是被汤婆婆掳走的“千寻”中的那个“寻”字。它象征了小主人公本真的自我。人,最易丧失的是自我,最难寻回的也是自我。还有那位默默无语的无脸男,它代表了“遇善即善,遇恶即恶”的一类人。无脸男曾经毫无节制地吞噬食物,但在吃下千寻给的丸子后,就变得异常平和、纯良。钱婆婆的那枚印章,同样意蕴匪浅。它象征了世间无处不在的诱惑。宫崎骏对影片人物性格的设定从不单一,角色与角色间的碰撞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像屡屡帮助千寻的白龙少年,他作为汤婆婆的“爪牙”,也有狠厉冷酷的一面;而无脸男呢,如前面所述,其善恶会随着周围人和环境的变化而摇摆、转向。恣意驱遣众人的汤婆婆无疑是个大反派,可对于自己的孩子,她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温柔慈爱的母亲。

  “寻”的艰难,不言而喻,尤其在片中那个迷乱、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影片结尾,钱婆婆对千寻强调:“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名字。”那意思就是珍惜自我,不忘初心。其实《千与千寻》在“找寻自我”的主题之外,还有另一层题旨:千寻寻回名字的历程也是她完成自我认知的历程。希腊菲尔德神庙上有句著名箴言:“认识自己”。苏格拉底将之解释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灵魂,而不是认识他人期待中的自己,未经自我审视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千寻在汤屋经历的一切,恰好印证了这句话。她不怕脏累,不畏刁难,刻苦工作;即便身处困境,仍不泯善意,不彰贪欲。然而千寻也不是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可最后依然选择了直面人生。这像极了芸芸众生在现实世界中不懈的努力与挣扎。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来自工作、生活、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也会在挫折、压力、不公面前选择退缩、苟且,但积极的人生一定会选择坚强面对。

  经典总是常看常新。以前观《千与千寻》,看到的是表面的奇幻故事,现在才真正洞悉了内里的现实人生。

编辑:郑晓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要建更有效资本市场
· 养狗:责任和权利一样大
· “职务犯罪低龄化”,年龄不是要害问题
· 破解择校热难题,“名校+”加什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垃圾分类 “让人明白”应是“第一道工序”
做好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
观点集粹(gdjc)
“最多跑一次”不该有迈不过去的坎
这样的“有偿代办”还是没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