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一个名叫叶沙的16岁男孩,因脑溢血去世后将器官捐献。来自天南地北重获新生的5位受捐者,为了实现叶沙生前热爱篮球的心愿,组成了一支名为“叶沙”的篮球队。在各方支持下,他们走上了今年中国女子职业篮球联赛的全明星赛场。他们拍摄的视频,让日前来昆明参加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研讨会的各国器官移植专家为之感动。2018年,我国完成器官捐献6302例,位居世界第二位(12月17日人民日报)。
长期以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弗敢损也”、“死者为大”之类的传统观念,无形中给器官捐献造成了重重障碍,中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起步晚于一些国家。但如今,器官捐献数量快速增长,移植质量不断提升,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从2015年的2.01上升至2018年的4.53。2018年,我国器官捐献位居世界第二,成绩相当亮眼。
器官移植的量质齐升,标志着器官移植技术能力的大幅进步。器官移植,作为20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进展,对器官保存与供体器官维护技术都是严峻考验。而中国无论从为缩短人体捐献器官转运时间而开设的转运绿色通道,还是术后生存率的改善水平,以及器官移植技术的创新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正向世界移植科技高峰攀登毋庸置疑。
器官移植的量质齐升也凸显文明的进步。器官捐献,让生命得以延续,被誉为阳光下的生命接力。破除陈旧思想观念,弘扬公益精神,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参与到捐献器官的爱心行动中来。政府的强力支持,捐献规章的不断完善,专业人员的不断努力,共同促进我国的器官捐献事业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面对成绩,我们也要冷静分析,虽然中国每年器官捐献数量已超过6000例,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与患者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捐献器官短缺,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治疗要求。而且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局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加之部分民众对捐献器官的错误认知根深蒂固,导致我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存在短板。
器官移植事业成了中国临床医学的“宝塔尖”,进展顺利可以让更多的人得到生命的接力、慈善阳光的照拂。“中国器官捐献位居世界第二”,肯定成绩之余仍需多方努力。我们要重视法制建设,强化行业规范、机构自律和公众监督,推进捐献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提升器官捐献体系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大慈善宣传,大力倡导慈善、仁爱、公平的慈善伦理,弘扬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无私奉献的现代人道主义精神,让器官捐献的科技之光、慈善之光惠及更多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