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头条推荐  >  特邀专栏  >  江海文集
关于城市文明的“追问”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0-11-13 10:14:39  稿源: 宁波日报

  江海

  宁波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全市欢腾,群情振奋。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带给我们的,不仅有回望、有自豪、有感慨,更有新的期待和思考——文明抑或是城市文明究竟意味着什么?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多一些这样的追问,或许会让城市文明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坚实。

  文明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此前,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宁波获得了许许多多“国字号”头衔,尽管这些荣誉来之不易,但不得不说,全国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更高的荣誉。这张名片响当当,“在它面前,其他的荣誉会低下谦逊的头颅”。文明城市,往大里说,是对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全方位的检验;往小里说,又展示着广大市民的生活理念、处世态度、行为方式和日常细节。它蕴涵着一方水土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源于平凡又超越平凡。文明因城市有了载体,城市因文明有了灵魂。

  文明是一份全体市民共有的荣耀。从2005年首次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算起,宁波保持这一荣誉已有15年。15年风雨兼程,15年团结拼搏……回望这段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文明创建工作是一个广泛发动、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沿着时间的轴线,文明循序渐进、逐年攀高。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新老市民,都是文明城市大家庭的一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主体始终是人民,取得“六连冠”,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辛勤奉献和艰苦劳动。这份荣誉,自然是属于全市人民的。

  文明是一股崇德向善的力量。宁波城市文明的“魂”,系于何处?有人说,这是近千万新老市民的爱心接力,这是12万“身边好人”向上向善的步履,这也是214万志愿者“知行合一”的坚守。是的,崇文重德的基因,已深深地流淌在宁波人民的血液里,融入市民创新创造的生产生活,成为他们生动的道德实践和高尚的价值追求。“顺其自然”“支教奶奶”“挡刀女孩”“撑伞爷爷”“最美摆渡人”……一个个“最美宁波人”的不断涌现,一朵朵绚丽的大爱之花竞相绽放,正是来源于文明的长期洗礼和浇灌。

  文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文明作为一种风尚,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我文明”是一种方法和路径,“我要文明”才是目标和归宿。没有这种高度的自觉,文明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难以持久的。正因为有了这种自觉,我们看到,今天的宁波,斑马线前的礼让,成了一种习惯;垃圾分类,成了一种新时尚;公共空间“席地可坐”,成了一种新实践;文明就餐、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经营、文明执法、文明乡风……在宁波,文明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

  文明是一个公共服务提升的过程。城市文明的“硬核”,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来承载。如果仅仅有钢筋水泥,还不足以搭建一座美好的文明的城市,还需要城市的主政者、建设者、管理者,牢牢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伴随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我们有了更为便捷的公共交通,有了更为亲民的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有了更充盈的文化养分。公共服务的提升,丰富、塑造着城市,赋予城市更加迷人的气质。更高的市民素质、更有品位的城市文化、更有质量的群众生活,构成了和谐宜居的城市画卷。

  文明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宣言。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既有历史传承,也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取得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殊荣,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城市文明,最需要的是紧跟时代、紧贴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未来,更高水平的城市文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去开创、去守护、去传承。我们有理由相信,注入更多文明的基因,播下更多文明的“种子”,未来的宁波一定会更开放,未来的宁波一定会更美好。

编辑:郑晓华
 
让宁波夜经济在烟火气外再多些文化味
· “过寿老人下跪”事件警示农村公共安全
· 纾年轻人“社恐”困局,需善处虚拟世界
· 惩戒教育法规当成为现代教育的有力支撑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