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11月29日,东钱湖和鄞州区的步道宣告连通,总长680多公里的健身步道,为宁波市民提供了又一环境优美的户外休闲健身场所。同时,这也是宁波区域步道联网的重要一步(11月30日《宁波日报》)。
建设登山步道、健身步道,其功能、效应是多重的。步道发挥的首要功能是健身。以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例,其在宁海县城东北面的杜鹃山等地设有两个主要入口,就是为了方便市民就近登山健身。步道建成头10个月就吸引市民45万人次前往登山。区域步道联网,更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弥补群众健身场地不足的短板,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修建登山步道,可以发挥其休闲减压功能,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于都市人群来说,周末走进群山,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开启“洗肺”之旅。正因为如此,宁海步道吸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登山家王勇峰、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等知名人士前去体验。对于普通人群来说,登山既是健身又是休闲,家庭亲友组团出行,可以缓解焦虑、纾解抑郁,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修建登山步道,可以发挥经济效能,拉动乡村旅游。2011年,宁海县启动以千里登山步道、百家休闲农居和十大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千百十”工程,通过步道建设,将沿线景区景点、自然景观、农业和渔业基地、农家乐等各种资源“串珠成链”,不断放大步道效益,促进了沿线村庄发展,千里登山步道成为一条健康之路、休闲之路、富民之路。可见,“步道经济”的整合效应不可忽视,步道联网将提升整个步道网络的规模,放大“步道经济”体系的效应。
目前,宁波的步道建设还处于各地各部门“自发行动”的阶段,登山步道、城市绿道、游步道的联网刚刚开始,其健身、减压休闲、拉动乡村旅游等综合效应尚待进一步挖掘。步道在施工标准、标识系统、救援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等方面的不统一,导致全市步道联网进展迟缓。此外,步道的智慧化尚未起步,缺少定位和救援技术支持,导致游客登山迷路的事件时有发生,且往往引发兴师动众的救援行动,社会成本居高不下。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职能部门超前谋划、加大投入。
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宁海县建成的国内第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由体育部门牵头建设,重在登山健身。而北仑区的森林游步道和江北的北山休闲游步道,则是旅游部门牵头实施,重在休闲功能。此外,市规划部门2012年启动的绿道系统规划,其中涉及的山区绿道与宁海县的登山健身步道、北仑区和江北区的游步道存在部分交叉重叠现象。而像鄞州区瞻岐镇建成的“智慧古道”,在技术上可以说是领先的,可惜只在一个乡镇进行尝试,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施工标准不一,导致步道质量参差不齐。体育部门建设的登山健身步道,重在原生态,不同于普通的旅游步道,但可以代替旅游步道,区别是前者尽量不做硬化处理,以保持原始状态为主,有落叶步道、砂石步道、竹林步道、岩石步道等,尽量减少对人们脚踝的损伤。而其他部门建设的各种步道,多是台阶路、条石路、块石路,硬化处理比例高,对人的膝关节冲击比较大,走这样的路,人容易出现膝关节积水、半月板受损等运动性损伤。宁波市第九医院的方镇洙博士介绍:“每次大型登山活动举行之后,前来骨科门诊就诊的病人数量就会明显增加。”
步道建设的标识系统、环境保护体系不统一,导致全市登山步道联网难以实现。因为国家尚未出台强制性的步道建设标准,各地在建设登山步道的时候往往采用自己的标识系统,令登山爱好者无所适从。环境保护体系的不统一,则导致一些登山人群较多的地方垃圾遍地,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
步道联网建设,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持续推进,通过“步道经济”让更多“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