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敏育
迪士尼的真人公主电影《花木兰》在这几个月如火如荼,但中国观众的整体评价并不高。电影中的服装道具和场景人物设定,丑化了当时的中国文化,花木兰作为北魏历史人物住在唐后期才出现的福建土楼中;女性鹅黄花钿妆被刻意夸张丑化;男性留着奇怪的八字胡;皇帝是溥仪满洲国皇帝造型;电影中大臣可以带着妻子上朝,妃子在议事的前朝宫殿散步,将里面的服化道换成凡尔赛宫,一点都不冲突。这类带有刻板印象的中国人观念在电影中屡见不鲜。丑化了他国文化的基础上传达美式价值观,这是美国大片的固有形态。
过去十几年,观众习惯了美式孤胆英雄的设定,电影《花木兰》也是如此,花木兰本身具有“元气”,这个概念与《星球大战》的原力和《神奇女侠》的神后裔血脉之力没有明显的区别,一个契机可以激发这种力量,一人抵挡千军万马。巩俐的女巫形象也是西方文化中传统的反派形象。用原力、女巫、黑魔法拼凑出来的《花木兰》,这是迪士尼的局限,更是美式文化的傲慢。刘亦菲再美,一个人也无法把美式文化的傲慢变美。这种对他国文化的误解与傲慢未能阻挡美国的价值观输出全球。其实美国的历史文化是贫瘠的,白雪公主出自于德国格林童话,灰姑娘睡美人改自欧洲民间童话,花木兰就跟不用说了,来自中国南北朝的《木兰辞》。但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输出,演绎了全世界的经典故事,并用美式文化重新演绎。美国的迪士尼、好莱坞,日本的动漫,香港的TVB,在不同时间风靡一时,他们的本质都是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先进的技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旧故事进行演绎,最终形成文化输出的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妨对照电影《花木兰》中的美式价值观传播手法来讨论下建设文化输出窗口的路径启示,来看看已经具备了哪些优势,目前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第一个,我们已经达到了,庞大的本土市场。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文化发展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动画、科幻、动作、爱情、文艺片、合家欢等电影,都具有不小的市场。但每个市场的发展都很“平均”,除了早年的《霸王别姬》等佳作,很少有叫好又叫座且形成独特中国价值观的电影。
第二个,技术创新。虽然中国文化包括电影、动画、游戏、小说等没有形成美国高度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的工作线,但因为国外电影大量外包,中国视觉技术成长很快,《变形金刚》、《2012》、《环太平洋》、《速度与激情》等,由中国的特效师制作。但仅仅是技术的累积并不足够,关键是在国内没有成熟的工业流水线打造体系,没有创意的文化思维,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国外的要求干事,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三个,讲故事的方式,这个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内容,一个故事讲得好不好,讲故事的方式正不正确,最后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大家喜欢木兰,喜欢的是那个替父从军、也为自己奋斗的勇士。随着时代变化,我们还会欣赏她身上那股“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女性意识。动画界的《大圣归来》为什么能刷新票房纪录,“我命由我不由天”,听听就很燃很酷啊!没有故事内涵,只能靠狗血加强话题性,电影院一年洒一百个《小时代》的狗血,也抵不上一部《流浪地球》流露的中国特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如何包装,围绕故事本身让各行各业还有别的国家的群众都融入其中,是接下去中国文化输出的关键。
利用市场,发展技术,扶持创意,讲好属于我们的故事,传播中国的价值观,没有个人英雄拯救世界的剧情,不是孤胆英雄造时势,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人生百年,吾道不孤。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这个世界是被所有人推着往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