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昉
宁波在海边。宁波有多少故事?那也是一片“海”,历史的、以往的、现在的、未来的。
赏鱼,需要丰美的水;观树,最好在山野;在阳台看花,不如垄上行。这样,人在境中,境在心里,互相渗透、交融。
宁波这块土地,是诞生好故事的热土。所有“宁波故事”,都是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奋斗的人们,用一行行脚印、一滴滴汗水、一张张笑脸写成的。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的,是与大地同体共生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一论述,回归了科学的本质,引导科技工作者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以SCI论文论英雄。这一论述,同样昭示所有的劳动者,要把理想、奋斗和业绩写在大地上。为此,笔者主张,我们讲好“宁波故事”,不妨也把它“讲”到浙东大地上去。
宁波是“院士之乡”,迄今从宁波走出去的115位两院院士,他们的脚步总是走在大多数人从未涉足的地方,他们是先行者、发现者、创造者。他们关心家乡的发展,也把许多精彩的篇章写在了宁波大地上。在宁波,有院士路、院士桥、院士林、院士公园、院士群雕。我怀着崇敬,用脚步一一丈量过这些地方。特别是院士群雕,他们以雕塑的形态回归故乡,脚踏着宁波大地,成为“宁波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讲好“宁波故事”,可以用文字讲述,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可以用镜头讲述,通过摄影、影视等;可以用戏剧讲述,如《呦呦鹿鸣》《王阳明》《药行街》《江厦街》等。把故事“讲”在大地上,更具历史感、现场感和直观性。
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面对大地,人们肃然起敬。
把“宁波故事”“讲”在浙东大地上,首先是保护和利用好众多的名人故居,如王阳明故居、潘天寿故居、包玉刚故居等。每个名人就是一本故事集,故居则是主人公故事的载体。宁波还有很多名人故居湮没在民间,政府应拨款修缮,抢救遗存,丰富陈列。人们来到这些故居,与名人相晤于心,会印象深刻、感悟良多。
其次是利用好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等,这里所展示的“宁波故事”具有专题性、系列性、系统性。宁波博物馆里有宁波历史和“宁波故事”的集中展示,宁波最大的两个优势——宁波港和“宁波帮”,对应的有港口博物馆和宁波帮博物馆的系统陈列,藏书文化则有天一阁……这些地方使人获益颇丰。宁波堪称“博物馆之乡”,特别是民间博物馆不断涌现,其中也有不少精彩的“宁波故事”。对这些民间博物馆,政府也应加强引导,予以支持。
宁波有爱心公园、慈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宁波爱心和慈善故事,可以“讲”在这里。尤其是“顺其自然”的故事,一个人影响一座城,因为他(她),宁波形成了“隐形慈善群体”,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当我写下“顺其自然”这四个字,我想说:你的名字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温暖。
有些故事,可“讲”在它的发生地。如屠呦呦的故事,可以“讲”在她的故居和她读过书的地方。去年,我去了五次慈城,这里的大街小巷,三步一个故事,五步一个传说,还有那些有待保护性开发的历史街区,都容易唤起人们的地域记忆,引发更多人的兴趣。冯骥才说得好,它们是“聚宝盆”,不是“淘金地”。对这些保护性开发的地方,不要以“亩产论英雄”,文化保护也是政绩,并且是更宝贵更难得的政绩。
外地的人才来到宁波,一出火车站,就是月湖·天一阁景区。这里多美啊!在这里转上一圈,有“讲”不完的“宁波故事”,人才或许就这样留下来了,就这样爱上宁波了。
宁波有横贯东西的中山路。走在中山路上,“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街道两侧的许多“宁波故事”,一定要保护好,把故事一直“讲”下去。
宁波的许多公园、绿地很空旷。我想,在设计公园、绿地时,可以揉进一些“宁波故事”,还有许多文化墙,在上面也可以“讲”一些“宁波故事”。现在走路健身的人很多,可以边走边看。
有些苦难的故事,在良知和理性的观照下也可以“讲”一些,这对市民和城市也是有价值、有建设性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始终是主体,环境只是客体。“讲”好“宁波故事”,是为了激励人们努力奋斗,把更多更好的“宁波故事”写在浙东大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