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别让“是否学英语”成舆论场的“搅屎棍”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9-03-20 10:17:29  稿源: 现代金报

  戴先任

  18日,一场关于“学英语”的辩论登上了热搜第一,起因是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争议。王思聪随后发了一条微博“回怼”:“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xx”。王思聪认为,尽管出国可以用翻译软件,但这些软件并不能翻译出文化。但可惜的是,这场原本还有探讨空间的争论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出没出过国”的人身攻击。(3月19日中国新闻网)

  对于中国人是否应该学英语,不能用简单的结论作答。

  改革开放时,为了能尽快融入世界,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英语,自然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接触的重要“交流工具”,国内很是重视。但几十年过去,“英语热”变得泛滥,成了每个中国学生必修的重要功课,但绝大多数中国人,英语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派上用场。

  但作为在世界上比较通用的语言,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每天有超过世界人口1/3的人在用英语交谈,75%的电视节目以英语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所以,英语确实又是打开“世界之窗”的一项重要技能。对于学习英语,也不能太过排斥。

  是否学英语,这就需要对其重要性进行重新评估,比如有必要取消一些与英语毫无关联的专业所设的英语门槛,对于英语在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也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比如有必要适当降低英语在考试、升学中的权重,要让英语更多成为只是爱好者及专业人士所熟练掌握的语言。

  对于学英语重要性的讨论不能走偏,不能变成不同立场人士相互之间的攻讦与“互怼”,而需要各方都能够平心静气,多一些理性讨论,少一些偏见,少一些意气之争,这样才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才有助于社会进步。就如此次“学英语”的辩论,居然演变成了一场“出没出过国”的人身攻击,就不免让人大跌眼镜。

  尤其是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更应该谨言慎行。并非是公众人物不能针对这类公共话题发声,而是应该让自己的发声更有建议性、更有价值,更为理性,从而做好舆论引导,当好“舆论领袖”;不能仅凭一己好恶口无遮拦乱说一气,否则只会对舆论起到负面引导的作用,让有意义讨论、辩论变成骂架或势不两立的“站队”,让自己变成了社会舆论的“搅屎棍”。

编辑:郑晓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要建更有效资本市场
· 养狗:责任和权利一样大
· “职务犯罪低龄化”,年龄不是要害问题
· 破解择校热难题,“名校+”加什么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美小护”的行为让我们有理由乐观,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友善可能被压抑,但永远不会灭绝,友善就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辣评(lp)--稿件模板
    不能把个别问题的责任强加到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身上,更不能任由网络奇葩评论再次伤害医生群体,这样很不公平。
辣评(lp)--稿件模板
    我们争论的焦点并非集中在这个座位的归属权,而是人是否应当追求某种崇高。
观点集粹(gdjc)
取消公摊是误读,但购房焦虑很真实
理性看待“买房按套内面积计算”
观点集粹(gdjc)
如何破解年轻人的“春节社交恐惧症”
滴滴加收“春节司机服务费”算乱收费么